5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库显示,在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个监测空气质量的城市中,80%以上城市空气中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水平超过世卫组织建议标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应低于或等于每立方米20微克,24小时平均值低于或等于每立方米50微克;细颗粒物年平均值应低于或等于每立方米10微克,24小时平均值不高于每立方米25微克)
根据数据库,中国210个大中小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数据表明国内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并不乐观。其中石家庄、济南、邢台分别是国内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城市,邢台、保定、石家庄是国内细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世卫组织公共健康与环境部门专家普鲁斯·于斯廷指出,2008年至2013年间中国区域性城市空气污染呈恶化趋势。2011年至201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在人口超过1400万的全球特大城市中,北京与上海的全球颗粒物污染水平分别位列第6位和第7位。
世卫强调:“颗粒物和细颗粒物高度集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影响健康的一大风险,每年导致全世界300多万人过早死亡。但如果将颗粒物污染从每立方米70微克降到20微克,因空气污染导致的相关死亡可能减少约15%“。
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为代价。根据专家意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就要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如发展公共交通,多鼓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发展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氢燃料等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警惕家庭供暖和烹饪产生的空气污染等。
治理空气污染任重而道远,中国政府在改善空气质量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加上“雾都”伦敦成功治理空气污染的先例,我们有理由对未来的空气环境持有乐观的心态。然而,在现有的空气环境中,还是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尤其要警惕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对健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