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污染仍最严重
从12月19日开始的此轮空气污染过程比前两次范围要大很多,但污染峰值及浓度比前两次要小。
12月19日开始持续到今天的空气污染范围达到66万平方公里,重污染面积大概有56万平方公里。其中,48个城市出现重度及以上程度污染,18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
进入12月以来,已连续出现三次空气重污染过程,其中,北京市启动了两次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在此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中,先后有北京市、河北省的邯郸、廊坊、邢台、辛集以及山东省德州、天津市等7个城市宣布启动红色预警。
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指出,此次污染过程中,一些城市的污染强度仍不小。就污染程度而言,京津冀区域仍是污染最严重地区。他透露,河北省的邯郸、石家庄、衡水、邢台以及河南省的安阳等地AQI的小时浓度值均出现超过了500的时段,有的城市则超过了700。有的城市高峰值污染持续时间较长,李国刚说,邯郸市持续了8小时。
由于北京市提前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此次污染过程中,北京市污染浓度水平比较低。
污染频发主因是排放强度大
今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区域以及东北地区污染持续发生的原因,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分析称,持续高发的空气污染过程气象因素不能排除在外。不过,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污染物排放量过大。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科学研究所所长孟凡认为此次污染过程中,原煤散烧仍是造成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最重要原因,特别是20到21日,二次污染转化过程逐渐加剧,加重了PM2.5的污染。
专家表示北京红色预警起动后,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因此机动车污染有所减轻。
对于公众广泛关注的在气候条件不利于污染扩散的情况下,这些重污染城市还能不能有蓝天的问题,王自发认为,除了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外,还需要大量消减污染物的排放。“比如,河北省污染物可能要削减70%以上。”显然,要实现如此大的污染物减排并非短时间就能一蹴而就。